八大古都都是哪啊?八大古都,各为几朝古都?

AquArius 41 0

八大古都都是哪啊?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谢谢

解析:

我国七大古都

郑州就是所谓的开封,都在河南省。

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和杭州。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本,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更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说,并没有把安阳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为此,不少人从安阳的历史地位出发,认为这种定论应有所改变。198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把安阳市列为中国古都之一,并被确认为七大古都之首,安阳古都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安阳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被定为都城。当时,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古代大都,当时称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2000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在城市建设上没有什么成就。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宋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殷代文化和建筑遗存,特别是解放后,经几次大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

殷墟位于洹水之滨,距现在的安阳1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在这片地域中,共发现宫室建筑遗址50余处,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区域。

北区有15处遗址,分布较散,为王室居住区。中区有21处,布局比较整齐,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排列有3道大门,以及几处较大的夯土遗迹,是商代宗庙和商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南区有10几处遗址,规模较小,布局零乱,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场所。

在宫室遗址西南方大约300米处,有一段梯形壕沟,长750米,深5米,宽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宫室防御设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着不少民居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宫室区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处,是商王、贵族的墓葬区.有10几处大墓。

从殷墟现存的遗迹来看,这座古都已经表现了城市建筑方面较成熟的水平。宫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规划已经比较完善了。宫室建筑高大、豪华,更大的房屋达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达2米,有不少整齐、讲究的石柱础和铜柱础。陵区内大墓,穴深一般达到8~13米,更大的墓面积达到400平方米,道长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成为井干形墓室。这些都说明,殷墟在当时已是一座规划完整,布局清晰,建筑物形制完善,建筑水平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阳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前去考察,并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往游览。

西安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做为古都,历时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历史之久,不仅是中国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见。

奠定西安城宏大规模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从隋朝开始的。隋代开国皇帝杨坚上台以后,命令一个叫宇文恺的著名建筑家重新规划、设计西安城,并负责监督修建。宇文恺为了搞好设计,巡游了好几个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筑特点,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他认为:长安城"凋残日久","旧经丧乱",水量又不足,而城东南的龙首原地势极好,适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长安城,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当时叫大兴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做为唐朝的国都。这座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更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一共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开3座城门,城外有很宽的护城河。皇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部,宫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宫城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处理朝政。皇城是朝廷办事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间有一道宽阔的横街,就像一个广场,可供兵士操练,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中轴对称,方正规则。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从外廓城南面正门明德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正对宫城的承天门。官城和皇城与民居严格分开,改变了汉代长安城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城内地形东北较高,东南较低,市内有6条东西向的高岗地,规划时利用高岗布置宫室、官府及大型庙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商业区分别在城东西两边居中的地方,叫东市和西市,两市都设计成"井"字街,各分成9个小区,每区经营一个行业的商品。西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00多米,四周筑有围墙。居民区由各个街巷分割成110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筑有夯土的坊墙,设有坊门,大坊有4个坊门,小坊有2个,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即关闭坊门。各坊内有道路相通,宽约15米,其间有许多小路通到每家门前,称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条,其中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街面非常宽阔。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纵横整个长安城,街面宽达150米,是长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边的小道也有25米宽。这样宽阔的街道,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出行时的仪式、排场的需要。

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很大,据考证,其主殿含元殿和内德殿的规模远远超过故宫的3大殿,城中还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观、6座女观、2座 *** 寺、4座胡袄祠。城中还有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规划的细致。

洛阳

洛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

最早的洛阳城在现今洛阳的西边,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遗民迁到这里严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周天子统治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

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当上了皇帝,据说一次巡视到洛阳,站在邱山下视,感叹说,这么雄伟的地势,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有一个臣子奉承说,这是前代人留着等你呢。杨广非常高兴,就命令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这才使洛阳城日益兴盛起来。

洛阳城的设计和监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恺主持。新城根据洛阳的地理位置,没有采取和长安城一样的设计,如并不是南北轴线,左右对称,皇城和宫城的位置不是居于中间,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长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宽。

东都城北面遥望邙山,南面对着龙门双阙,形势非常险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长的位置是7312米,东西最长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把洛阳城一分为二,河上有四座桥梁连接洛阳南北两部分。同时,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内,并开了几道漕渠,使洛阳城的水上交通非常发达。

隋朝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达到百万以上。修筑宫殿需从豫章(今江西境内)运来大木,3000人运一根柱,一天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运力就是10万工。

唐朝把洛阳做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建筑,如上阳宫、明堂(万象神宫)等。但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之后几个朝代,虽以洛阳为京城,但国力所限,城市建设方面的建树很少。

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筑了洛阳城,当时城墙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为砖墙,并挖了城壕。当时的城城周围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阔10米,有4座城门。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年,洛阳又得到重建,其规模和建筑基本上沿续到解放前夕。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其中最兴盛的时期是北宋年间,当时的开封叫做东京。宋东京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的地位。

东京城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样,它也是由外城、内城和宫城3重城组成的。

外城周长19公里,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每隔155米远,就建有一处防御建筑。南面开有3个城门,另外还有2个水门,东面和西面各有两座门,也各有两个水门。北面开有四个城门。所有的城门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墙。为了守城的需要,整个外城环绕着一条十多丈宽的护城河。河两旁遍植杨柳。外城遗址明代还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遂被淤没。

外城内的中央部分是内城,它周长9公里,南、北面各开3个城门,东、西2面各开2个城门和2个水门,内城的主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商店、作坊和住宅。

宫城又位于内城的中央,南面开3个城门,北、东、西3面每面只开1座门。城墙上的4个角建有角楼。宫城里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非常整齐。

城市的街道设计很完善,全城有4条大的干道,其余街道基本上以这四条干道为中心纵横展开,形成了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来代的东京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设计上改变了早期都城严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设立市场的布局,除了宫城以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商店,夜里还有通宵的夜市,驰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

随着北宋的灭亡,开封也逐渐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之后,河道总在开封附近,使开封饱受水灾之苦,小灾几乎年年有,大灾几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侵人开封共达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内城,在附近泛滥达40余次。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三国时,南京叫建业,东晋以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也曾在这里建都,名叫江宁。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这里建都时才称为南京。太平天国时,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确定的。

南京的城墙十分高大、雄伟、坚固。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城,他采纳了徽州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意建筑城墙。墙用石灰、糯米浆、桐油作拌合料,墙顶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筑城墙的时侯,朱元璋还亲自到现场检查质量。城墙底部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宽10~18米之间,上部砌大砖,顶部宽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顶面铺上石板,可供将士策马飞奔。城墙外面筑有外廓城,周长66. 8公里,比当时号称世界之一大城的巴黎的城墙还要长8公里,城墙四周还筑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个。全城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围在里面了。外城共有18个城门。内城共有13个城门,其中一个门叫聚宝门(即现在的中华门),非常雄伟、宏大,是我国更大的古城楼。砌城的大砖是动员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5省125个州县烧制,然后由水路运到南京。城砖的侧面都打印着府县名、监制人和造砖人名。整个城域平面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随地势起伏而建,南北长达10公里,东西较窄,最宽处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平面为正方形,内有宫城。皇城的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中部建皇宫。午门左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面延伸为一条大道。两旁设 *** 机构。这种设计思想被之后作为都城的北京全盘采用。

外廓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为土质,险要部分用砖砌城门和城墙,共开了18个城门,现已无存。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设在秦淮河两岸,手工业散布于城内,至今还留有不少织绵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市与湖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一座别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华在其《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曾描述当时杭州市"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非常繁华。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H以杭州做国都,这是杭州设都的开始。公元910年,钱*H开始在他于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长35公里的基础上修筑规模浩大的城垣建筑,并同时把城垣内的宫室、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进行了规划和修建。此时,西湖也逐渐成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钱*H大规模疏浚了西湖,并在市内挖了3个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决城市用水,同时整修新建了灵隐寺、净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着除雷锋塔外的三座。为了发展海运交通,当时还对钱塘江进行了整治,沟通了与外省及日本、朝鲜的海上来往。

北宋时期,杭州降为一个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济、郑戬、沈遘和陈襄都对城市和湖区进行过治理。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仅次于知州),3年后离任。元*v元年(1066年),54岁的苏轼又任苏州知州。这两次任期内,苏轼对整治城市和湖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大规模疏浚了西湖,还疏浚了运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杭州人口由10余万户,20余万人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之一大城市。统治者在凤凰山候建大内,王城周围达9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修潮门,南到江干。从朝天门向北,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长达4300多米的衙街。城内还有数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当时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写杭州的景观时说:"居民室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为适应当时频繁的对外交往,朝廷专门设置了四方省馆和市舶务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宾,在今武林门外建造郭驿,在候潮门外建造都亭驿,作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当时的娱乐设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样。更大的有五处,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头的大瓦(上瓦),众安桥南的北瓦和庆春街的蒲桥瓦(东瓦)。其中北瓦更大。一个瓦市内又分成若干"色栏",每个勾栏内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种类的曲艺或戏剧。例如北瓦内就有13座勾栏,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扑、傀儡骊(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等)、说唱、浑话、学乡谈、影戏、棍棒、教飞禽等。城内还设有规模宏大的太学、府学、县学,另外还有众多的乡校、家舍馆等建筑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较发达的文化建筑布局。

元朝占领杭州后,对城市建筑破坏很大,但劫后的杭州仍然显示出她与当时其他城市的不同风格,以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称其为"世界上最名贵富丽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这里是蓟城;唐代叫幽州;辽代时期,这里建为南京城,也叫燕京,这是作为都城的开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时期称北京。

辽代有5个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更大的一个。在城市建筑上,辽代只是把唐幽州城墙重新修筑,另在城内西南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叫大内,城内宫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筑。金朝占领燕京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由张浩、孔彦舟设计,在旧城基础上建中都,并于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当时修建的规模很大,宫室、城墙、民居、苑囿都很完备,仅征用民工即有80万,还有兵工40万。但元朝攻破中都后,旧有建筑几乎破坏殆尽。

北京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军队,占领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区的刘秉忠负责规划设计,另外还请了一个名叫黑迭儿的 *** 人帮助他设计。当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也参加了建筑工作。

元大都城的总体规划是在对北京地区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才确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倾斜铺设地下水道,装设排水设备,然后才在地面上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进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面宽6650米。北面有两个城门,东、西和南面各开了3个城门,城外修有宽阔的护城河。皇城在城内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内的主要干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东排列,主要有9条,都通向各城门,只有沿积水潭的东北岸,为了漕运的便利,开了一条斜街。干道两旁是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筑是宫城,基本上是围绕太液池建筑,主要有两组宫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阁。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建筑,如太后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兴圣宫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将北边城墙向南缩进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墙分别向南移动,并加筑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个布局反映了明朝强调恢复汉族传统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体制修建,规模很大。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城传统,在皇城东西(左)建太庙,西面(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南、北、东、西4个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坛庙。明北京城的规划,突出了南北中轴线的地位,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到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轴线,通过9道门阙,直达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宫的威势。紫禁城的北面堆筑了43米高的景山,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只是在内城建立了许多占地较大的王亲贵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许多离宫园林。这些园林大部分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八大古都,各为几朝古都?

建设部认定我国有八大古都
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杭州。

.

据考古发掘和史籍记载,自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2个朝代,94位帝王,历时1337年,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约21世纪,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寻那(今洛阳东二里头)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钠, 史书载桀所居“左河、济,右太华,前伊阕(龙门),后太行”,这正是洛阳所处的位置。经考古发掘,在洛阳近郊“二里头遗址”和洛南“锉李遗址”发现并经测定,在商代堆积层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遗存。公元前约17世纪,商汤灭夏桀,为了镇服夏朝的“顽民”和扩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阳市东)。公元 770年(东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为避西戎的侵扰从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灭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汉都为基础,改雒为洛。修复洛阳宫。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马炎杀魏元帝曹奂自立,改国号晋,仍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汉姓元),自山西平城迁都洛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杀父即位,建都洛阳,备极豪华。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后照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立则天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阳,筑南北二城,定洛阳为“京都”。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河东晋王李克用的儿手李存勖灭后梁,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后唐,建都洛阳。公元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夺取了后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后晋,建都洛阳,一年零十一个月后迁都开封。

西安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大占都,这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不争的事实;但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以及与之相关连的西安始都于何年,西安建都究竟历时多少年等,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纷纭的问题。近年来,“十三朝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但不时仍有不同意见提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影响对西安古都地位认定的无关宏旨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使有关 *** 部门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常出现混乱现象,也妨碍对西安作为重要古都之历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还需要进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

据学者们对述及西安地区历史上建都之王朝问题的论著进行搜检统汁,发现关于西安建都朝代数,已先后出现十朝说、十一朝说、十二朝说、十三朝说,直至二十一朝说等12种之多。实际上在上述诸说中,不少还有2 种、3 种甚至4 种见解。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当然,上述的诸朝说只是一种概称,究其实,内中既包括有统一时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还包括有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说:
(一)十朝说。最初的倡导者是历史学者武伯纶。他在1979年出版的与1984年再版的《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个朝代,即:

西周(前1134一前771 )
秦(前221 前207 )
西汉(前204 —24)
前赵(318 —329 )
前秦(351 —383 )
后秦(384 —417 )
西魏(535 —556 )
北周(557 —581 )
隋(581 —617 )
唐(618 —907 )

前后历时共1062年。

作者也认为“以上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有的更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_J1.上述十朝说的确不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讫年代,未作精审的考订,很不准确。但所列10个朝代却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与政权。

(二)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周(武周)等4 个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统计表》,对所确定的十四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

作者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

(三)十三朝说。由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沦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0 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因为所论依据比较充分,所以颇具影响。但在学术界,对该文所说“至于黄巢在长安建国称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都是农民政权的问题,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却颇多批评,未得到广泛认同。

(四)十七朝说。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说。

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惟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 年;
2.咸阳:秦都,145 年;
3.长安:西汉都,208 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 年;
6.长安:赤眉都,2 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 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 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 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 长安:唐都,266 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
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

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白成等4 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

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西安地区建都朝代之见解,可以看出造成诸说杂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还在判定古都的标准有歧义以及对一些史实的认识不一致。前者集中在对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所建都城之认识上,后者反映在西晋之惠帝、愍帝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长安建都等问题上。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确立科学的古都定义人手,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来确定建都朝代问题。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目前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暂,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

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教授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

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之一,紧接在帝后纪之后。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

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2 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后至金统四年(883 年)4 月10日始撤离长安。以长安为都施行政令长达3 年,故而大齐政权也当列入在西安地区建过都的一个政权。至于明末李自成,虽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称王于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但为时不长,即于当年二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占京师,并在北京称帝。

由此可见,李白成只是将西安当作攻取京师的基地,并未将之定为都城。

综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二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六个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称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关于历代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合计历时多少年的问题,也有多种见解,短者有1062年的,长者有1220年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尚有1077年、1158年与1099年诸种。。

这显然是与各自认定的建都朝代与计算 *** 不同有关。现按前述确定的十六朝另行计算如下:

西周:都于丰镐,始于文王末年,止于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为公元前771 年,此为史所明载。至于文王都丰之年代,向有多种说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这样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元年则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于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东徙,
于沣河西岸作丰邑就为公元前1059年。 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为西周在西安地区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 年。

秦:都于栎阳,始于献公二年(前。383 年),止于孝公十二年(前350 年),历时34年;都于成阳,始于孝公十二年,止于子婴元年(前207 年),历时144年。合计178 年。

西汉:都于栎阳,始于高祖五年(前202 年),止于高祖七年(前200 年),历时3 年;都于长安,始于高祖七年,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8 年),历时208年。合计211 年。

新:都于常安,始于王莽始建国元年(9 年),止于地皇四年(23年),历时15年。

汉更始帝刘玄:都于长安,始于更始二年(24年),止于更始三年(25年),历时2 年。

赤眉帝刘盆子:都于长安,始于建世元年(25年),止于建世二年(26年),历时2 年。

东汉献帝:都于长安,始于初平元年(190 年),止于兴平二年(195 年),历时6 年。

西晋愍帝:都于长安,始于建兴元年(313 年),止于建兴四年(316 年),历时4 年。

前赵:都于长安,始于刘曜光初元年(318 年),止于光初十二年(329 年),历时12年。

前秦:都于长安,始于苻健皇始元年(351 年),止于苻丕太安元年(385年),历时35年。

后秦:都于常安,始于姚苌建初元年(386 年),止于姚泓永和二年(417年),历时32年。

西魏:都于长安,始于文帝大统元年(535 年),止于恭帝三年(556 年),历时22年。

北周:都于长安,始于闵帝元年(557 年),止于静帝大定元年(581 年),历时25年。

隋:都于大兴,始于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历时38年。

唐:都于长安。由于武则天建周朝,移都神都(今洛阳市)及黄巢大齐政权曾都于长安,故唐朝都于长安可分为前、中、末三个时期。前期始于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止于睿宗文明元年(684 年),历时67年;中期始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止于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历时176 年;末期始于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止于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历时22年。前、中、末期合计265 年。

大齐帝黄巢:都于长安,始于金统元年(880 年),止于金统四年(883 年),历时4 年。

上列16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地区建都,去掉7 个重叠年份,累计为1133年。简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历时长达33年。
http://www.xtour.cn/2005-7/2005720223859.htm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不管是六朝古都,还是十朝都会,都是对南京悠长历史的形容。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季士家研究员近日对记者说,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长干里开始算,南京已经有了将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
这2500年的漫长历史中,一共有十二个政权定都,除了我们熟知的那十个政权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以及南宋初期。季研究员认为,历史确凿,南京应该换上一顶“十二朝古都”的新帽子。
杨吴政权南京建都4年
拿出自己主编的《金陵胜迹大全》,季士家研究员引用了其中史实向记者讲述杨吴和南宋在南京建都的历史。
唐代末年,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应募为州兵,参加唐朝军队。因为他身材高大,作战勇敢,在与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军对抗中,逐步发迹,官至庐州刺史、宣州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要职,握一方兵权。势力范围以广陵(今扬州)为中心,据有今苏、皖、赣、鲁诸省之大部,成了一方的割据势力。唐天复二年(902),唐昭宗李晔封杨行密为吴王。
同年,杨行密去世,长子杨渥继吴主位。唐天�四年(907)后梁取代唐,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8年,吴将纪泽杀杨渥,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继位,由大臣徐温主政。920年2月杨隆演去世,杨行密四子杨溥继位,此后通过“改升州(即南京)大都督府为金陵府,拜徐温为金陵尹”,921年改年号为顺义;927年,文武百官上表劝杨溥当皇帝,大赦天下等措施,完成了建国的任务。杨吴大和“五年(933),建都金陵”,杨吴政权建立,以南京为其首都。
四年之后,937年,拥有大权的徐温养子徐知诰,建齐国,“以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杨溥把皇位让给徐知诰,结束了南京作为杨吴政权都城的四年历史。
季士家先生说,由于建都时间太短,学界因此很少提及杨吴建都金陵的历史,知道这段历史的市民也很少。
李纲力主南宋定都南京
一百多年之后,南京再度成为另一个小朝廷的首都。季士家说,“南宋初年南京又成为首都,这次时间稍微长一点,从1129年到1138年,前后历时十年”。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史称南宋。有意思的是,南宋以商丘为首都,也叫做南京。后来由于金军南下,赵构推行秦桧等人主张的投降路线,南宋节节败退。后来,赵构匆匆撤离商丘,逃往扬州,不久又渡江南逃。
南宋统治集团渡江之后,抵抗派李纲等人力主以金陵为都,高宗赵构被迫于建炎三年(1129)五月八日决心宣布:在南京(当时称“江宁府”)定都,并把“江宁府改为建康府”。不过赵构还是嫌南京紧靠长江,金兵随时过江,终于在绍兴八年(1138)迁都临安(今杭州),结束了南京作为南宋首都的十年历史。
从此以后,金陵虽然仍作为南宋的留都,为时长达141年(1138——1279年),但八代君王在强敌的威胁下均安闲自得地在西子湖畔过着被时人讥讽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朽生活。
为什么漏了这两个政权
两个政权正式在南京建都,这样确凿的史实,为什么在我们称呼南京为“十朝都会”时被遗忘了呢?具体的原因,连季士家研究员也不是很清楚,他推测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喜欢整数,把南京称作“十朝都会”,也可能是因为杨吴政权和南宋建都南京的前后时间都比较短,杨吴建都南京只有4年,南宋也只有10年,在建都南京的12个政权里,这两个政权定都南京的历史是最短的。
“哪怕只有一年在南京建都,这一朝也应该算上。”季士家坚持要把南京改名为“十二朝都会”,并为了这个事情进行了多次呼吁。
他说:“以前史实不是很清楚,现在完全弄明白了,为什么不把那两朝加上,改称南京为‘十二朝都会’呢?”季先生认为,现在十运会即将召开,南京换上“十二朝都会”的称号,既能给海内外来宾留下难忘印象,又能推动南京旅游业、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01/07567082385s.shtml

北京, 先后有战国时期的燕,辽(末期),金(中期),元,明,清在此建都.

开封 ,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后期)七个王朝在此建都.

此外还有

殷商晚期都城 安阳

南宋都城 杭州

殷商中期都城 郑州
回答者: 226688999 - 举人 五级 6-23 14:01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探索开封丨发现八大古都的神秘角落

1、古粉巷
位于开封市中心的古粉巷是一条被时光遗忘的狭窄老街,离开封故城只有几步之遥。走进古粉巷,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开封,因为这里的建筑大部分是旧民居和木质建筑,保留了许多明清建筑的风采。不仅历史文化厚重,而且也是美食天堂。这里的小吃历史悠久,著名的有熏肉烤饼、玉师傅豆腐糕、铜锅烧肉等,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古粉巷更大的魅力还是神秘传说。相传,古粉巷曾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繁华商业区,后来因为一件不可告人的大案件而逐渐破败。传说,街上有个小阿姨,看着是个普通的洗脚房,实则与江湖黑帮有密切关系,许多不明不白的事情便和这里扯上了关系。进入古粉巷,每一砖每一瓦都弥漫着秘密的气息,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发掘。
寻访古粉巷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开封中华茶文化博物馆和伊州牛肉火烧馆等特色景点,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2、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性建筑之一。顾名思义,清明上河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郭熙的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以园林手法演绎南宋京城汴京的市井生活,再现了千年前的开封城市风貌。这里不仅有特色林荫小道、水岸桥梁,还有杏树、榆树等花木,使园内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情。这里还有各种传统文化表演和手工 *** 活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了传统景观和文化活动,清明上河园还隐藏着许多神秘角落。据说,园内有一条被称为“神龙奇径”的小路,是一条穿越园内的幽深小道,两旁看不清的小树丛和灌木让人心生敬畏。在这条小路的尽头,还有一个被藏在树丛中的岩洞,时间久远,景色和故事已经无从考找,只能自行想象。
逛完展馆和园林,不妨在园内的小餐厅品尝开封当地的特色小食,或是在园内的茶馆品尝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华。
3、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创建于东晋岁月,是一座历史悠久、意义深远的寺庙。寺内布局优美,建筑精巧,体现了中式建筑的古朴雅致。在寺内,可以看到唐代的过街廊和原领秀才门前的石塔等文化遗产。这里还保留着古代的佛教文化艺术,例如百花塔、文殊楼、罗汉堂、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
然而,最令人感到神秘的还是传说中的“盗经洞”。相传,这个洞曾是古代藏经库,每晚佛经钞卷都会被盗贼盗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住持们只好在洞口安装了“盗经钟”,如钟声响起,便立即能发现有人来盗经。后来,这个洞也成为了寺庙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大相国寺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与开封府王府、铁塔寺等文化古迹组成了开封丰富的旅游资源。
4、康王墓
康王墓位于开封市南部,是千年古墓。传说,康王墓群是宋代九门冢之一,中心为康王祠,祭祀康王府和气宗祖康王。此处墓葬参差错落,规模宏大,面积达200余亩,有大小墓冢300多座,墓葬五代至明清,时代跨度极为广阔。
然而,康王墓的神秘并不止于此。据说,康王墓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有传言称,在墓内曾出现过神秘的光影,众多游客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幻觉和迷住。也有人在墓主人的陪伴下,在康王墓展开鬼魂探险,看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灵异事件。
康王墓内还有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迹,例如包公观律所、岳飞离别处等,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这里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 *** 宝地”,也是灵异探险者的“鬼话宝库”,值得一去。
总结:
开封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属于八大古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遗产,为开封赋予了举世无双的魅力。在探索开封的旅途中,我们发现了古粉巷的神秘,清明上河园的美丽,大相国寺的文化和康王墓的历史。这些神秘角落中各有千秋的独特文化,每一处都能引起我们的探险欲望。如果您想体验开封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地方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头。

八大古都主要分布在内流区还是外流区

地缘政治与中国古都

存在就是现实134
2022-10-03 11:30河南
关注
中国有八大古都,分别是北京、洛阳、西安、南京、开封、安阳、杭州和郑州,这些地方为什么频频被政治势力立为国都呢?

我们知道,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这里地处暖温带,土质肥沃,平原地区,便于耕种,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农业和人口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加之四方联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称。

有趣的是,中国的八大古都,均分布在环华北平原的弯月形线上,区域内是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和北京,区域外是西安、南京和杭州。

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呢?

国都是政权实力的象征,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安全隐患来自两个方面,一为内忧,二是外患。古代统治者对于平民的叛乱其实并不太重视,毕竟没钱没刀没盔甲的平民短时间内是无法威胁帝国生存的,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势力却是不能忽视的,它会直接动摇帝国统治的根基。所以古代统治者通常将精锐部队部署在国都周边,有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只维持一定数量的治安军。

但由于外敌的存在,边疆地区又需要维持大量的兵员,所以国都一般会靠近主要外敌方向,就近调度,帝国精锐承担国都防御和总预备队的任务,隋唐的十六卫、明代的三大营、满清的八旗,无一不是如此。所以国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处于帝国腹心,而是更靠近前线。

但靠近前线意味着风险增加,所以国都一般会在某个地理屏障之后,如南京杭州在长江边,西安和河南之间的秦岭,北京背后的山海关等。所以我们看到八大古都都在环华北平原的弯月线上。或攻或防,都体现出对中原地区的争夺。

成为国都的另一个条件是交通便利,这就要求国都必须处于平原上,平原的范围基本就是国都的补给和力量投放的范围,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八大古都。

安阳和郑州,商都。秦朝确立了华夏民族的基本盘,但先秦时代华夏主要是西戎和东夷两大集团之争,双方活动区域大致以太行山秦岭为界,夏属西戎,商属东夷,周又是西戎,而秦则是在西戎的东夷后裔。从这点看,秦统一西戎和东夷或许是天意。

而秦到唐末的关陇集团和关东集团分界线也大致如此。所以商都在河南就很好理解,有秦岭为屏障,控制住崤函谷道就能防西戎东出,而周也是趁商都空虚才捡了漏。


图中黄河拐弯处,秦岭和中条山之间即是崤函谷道

洛阳,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她在崤函谷道的东部出口,本身是盆地,又交通便利,辐射华北平原,京杭运河开通后,辐射可到江南。西北集团要控制关东,洛阳是天然的国都,一是挨着家门口,再往东是人家的地盘,安全没法保证,二是属华北平原,便于控制关东地区。所以西戎的夏周,关陇的隋唐,都将此地作为国都或东都。而对中原势力来说,她又是控制西北的主要补给基地,所以东汉、曹魏、西晋后梁后唐后晋也在这里建都。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西安,确切说是关中平原,这里是西北少有的富饶之地,而且和中原有崤函谷道和黄河联通,是西北集团理想的基地和进攻中原的跳板。乱世如果控制了崤函谷道则可前出争霸天下,,否则就只能割据一方,静待中原混战结束被灭。

西北集团在宋以前是中原更大的威胁,导致西安和洛阳频频成为国都,但西安更大的问题是交通和资源,西安向东辐射只到潼关,关中平原的产出有限,理论上她是不适合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的,比如秦,秦以咸阳为都,但为了控制关东地区,秦始皇不得不多次巡游关东,但秦始皇一死,大秦帝国很快灰飞烟灭。西周是诸侯制,在关东分封功臣勋贵加以控制,但仍然营建洛阳,隋唐皇帝长居洛阳,夏则直接建都洛阳。唯一例外的是西汉,但西汉统治阶级是关东人,本身和关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如此,西汉仍然靠陵邑制度不定期迁移关东富人到关中,以削弱地方势力。

西安和洛阳成为古都更主要的原因是西北集团和中原集团长期的争斗,洛阳由于地处中原,更有优势,所以洛阳建都的王朝更多些。但随着西北集团融入华夏,华夏内部联系更加紧密,西安和洛阳成为内地,失去了建都的意义。

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最为出名。北宋时期,匈奴、鲜卑、羌等游牧民族融入华夏,西北已不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威胁。但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方的辽国成为北宋最现实的威胁,而京杭运河的开通让当时的汴梁成为联通天下之地,抵抗辽国的天然前进基地。

而杭州则是凭借南宋的都城跻身八大古都之列的。杭州和南京一样,辐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托江南水网对江南地区实施有效控制,同时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北方政权。但南方人擅长水战不善陆战,中国是陆权国家,所以南方政权很难统一全国。只有明朝北伐成功,但北方当时在异族统治下的反抗早已此起彼伏。

杭州和南京的区别在于,南京在长江边上,建都南京的王朝还是有恢复中原的志向的,比如东晋就搞过的几次失败的北伐。杭州在江南腹地,在这建都的王朝基本只想守这一亩三分地。

南方在西晋之前是蛮荒之地,西晋衣冠南渡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先进生产力,京杭运河开通后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南方的优势在于经济,江浙鱼米之乡,海上丝绸之路让男方经济蒸蒸日上,但富裕地区向外扩张的欲望不强,所以南宋宁可送钱求和平也不愿打仗。

中原王朝如果依靠北方的兵员和南方的经济绝对稳居亚洲霸主,明朝初即是如此。但南方重商,商人本身有利于资源调配,但 *** 左右朝政却是王朝的一大恶疾。政治家要考虑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而商人则唯利是图。明末即是如此,江浙的士绅集团抗拒商税,导致明王朝无钱可用,最终导致明王朝的灭亡。满清则以海禁和重税硬生生搞穷了江南。

但江南的百姓还是很有气节的,江南各地对剃发令的反抗就说明了这一点,嘉定三屠是其中的代表,可惜只是下层官吏和民众的自发,南明的上层这个时候还在忙着争权夺利。

下面要讲的,就是帝都北京了。

北京本处华夏文明的边缘之地,隋朝为打击高句丽修建了大运河,北京成为打击高句丽的前进基地,运河让北京的补给和辐射范围大幅增加,从而具备了成为国都的条件。

但北京真正成为国都源于蒙古的崛起,关外集团成为华夏文明的更大威胁,其后的满清也属于关外集团,元和清入关都建都在北京,这个类似于关陇集团建都洛阳,背靠老家,而关外的元中都和清盛京类似西安,北京依靠运河辐射全国,便于控制。而明成祖迁都于此,也是为了方便打击关外集团。

本朝建都北京的原因不敢妄加猜测,蒙古和满族都已经融入华夏民族。如今不是冷兵器时代,不但要考虑大陆,还有海洋,但看了下地图,这一带有名气的国家不少啊!

中国八大古都中,位于河南省的是(    )。

中国八大古都中,位于河南省的是(    )。

A、南阳

B、洛阳

C、开封

D、安阳

E、郑州



B C D E解析: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故选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