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是什么意思 张骞凿空的解释(张骞凿空的典故?)

AquArius 33 0

张骞凿空是什么意思 张骞凿空的解释

1、张骞凿空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2、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3、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凿空的典故?

张骞凿空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凿空是什么意思 张骞凿空的解释(张骞凿空的典故?)-第1张图片-技术汇

扩展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 *** 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之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出使西域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以为置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张骞凿空”是指什么事件?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裴《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凿空,即开通道路
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张骞凿空和张骞出使西域是同义词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伴你学历史20——张骞的“凿空”之举

     汉武帝建元三年 ( 前138年)和 汉武帝元狩 四年(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这样记载了张骞的功绩“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之举打开了中西方直接交往的大门,使内地和西域之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联系 ” 从历史 的角度看 , 张骞出 使西域对新生 的西汉王朝和现代都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张骞何许人也?为何只身一人前往大漠戈壁,前后两次历时20余年,行程上万里,其目的为何?这样的凿空有何历史意义?

     张骞(?—前114),西汉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武帝时朝廷中做郎官(汉朝的低级官员,通常充当皇帝的随从和卫士) ,应募持节出使西域,曾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后被晋升为主管外交的“大行”,位列九卿。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都是一样,只是具体的目标不一。西汉建立初期,由于连年征战,国贫民乏,当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入侵之时,汉初的皇帝们大多数采用的是消极保守的防御政策。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国力渐盛,政治 *** 集权得到加强,社会上经济繁荣得到发展。史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汉武帝因此雄心勃勃而“动远略”,试图依靠强大的物力财力,通西域、伐匈奴,展开积极的攻势,解除北境威胁 。

     在汉朝积极寻求军事盟友的大背景下,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带领随从出陇西,去寻找受匈奴压迫而西迁的大月氏,以求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但是这次西行,历经重重困难,张骞被匈奴捕获,被囚牢达十余年,后脱逃后,张骞不忘使命,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但是最后等待他的是大月氏不愿结盟的结果,张骞无功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此时汉朝在与匈奴的军事斗争中已经占据优势,再次出使西域,虽然目的是寻求在之一次出使时无意间结识的乌孙国的结盟,出使仍然具有 明确的军事目的,但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已经上升到很重要的位置 。 张骞及随从到达乌孙国 ,又派遣副使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一带)、大月氏(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 大夏(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 安息(今亚洲西部伊朗地区)、身毒(今印度河流域一带)等地 。

     两次出使西域虽然以目的来说,张骞并没有达到,可以说是失败的远行。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对其“凿空”之举有如此高的评价呢?首先,为汉王朝提供了彻底驱逐匈奴并获胜的可靠依据在汉匈长达百年的拉锯战中,游牧民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防御和控制,因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战争的艰难之处在于,北境大漠地形复杂、水源有限, *** 将士、马匹往往长途奔袭,饮水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也极大限制了军事行动。张骞之一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在之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 张骞的出使丰富了对西域的认识 ,出使后人 们对西域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 ,了解了西域的山地貌和风土人情 ,更加明确了西域有多远,可称作汉初的“地理大发现”;第三是开凿出一条密切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的商道,在张骞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形成了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经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也就是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的“丝绸之路” ;第四加强了汉朝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统治,张骞出使之后,汉朝在西域也建立起了一套统治机构。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都在今新疆 *** 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开建屯田,并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

有人将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为凿空?对此你如何理解。

有人将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为凿空?对此你如何理解。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因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出处:司马迁《史记》:“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